蒸发器冷凝器是整个制冷系统的关键配件,无论面向家用制冷系统,还是面向于工程建设项目,这两年受政策波动影响较大。比如,国家鼓励制冷行业,但在没有很好的标准化指导或督导,市场上对产品质量关注并不很敏感的时候,很多企业就会一窝蜂的插足进来,设备厂房一窝蜂的投入,通常这种失去理性指导的投资会导致产能过剩,行业整体竞争加剧。
广州联合以及常州东立等指出,一些小企业用劣质产品走低价策略抢占市场,而且在售后上无法跟进,导致客户美誉度下降。也有一些企业为了抢夺客户资源,大打价格战,在产品的质量上没办法保证,破坏了行业的公信力。
此外,由于铜价成本高,一些不规范的两器企业为了谋取更大的利润空间,会在原材料上做文章,偷减铜管的厚度、长度等等现场时有发生。如翅片式冷凝器中就有偷减翅片面积的现象,由于翅片数量不够,翅片的散热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两器市场之间的竞争还是产品质量控制和价格的竞争,产品质量跟价格往往成正比,想要质量好,价格又要低往往矛盾,当前这种矛盾充斥于整个行业,随着原材料成本上涨,人力成本增加,很多厂家为了把成本压下来,通过偷减翅片面积、减少铜管长度厚度来达到减少相关成本的目的,因此导致两器存在这严重的质量上的问题,同时两器加工设施陈旧、工艺流程不明确、管理不规范也导致两器存在着质量上的问题,这些都需要行业去共同解决。”深圳东露阳方面告诉《制冷商情》记者。
国家行业标准尚未出台影响行业监督管理。据《制冷商情》记者了解,目前国家对于冷凝器、蒸发器没有具体统一的国家标准,对产品的能耗大小、散热面积等等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目前市场监管存在漏洞,一些质量不过关的产品影响了行业的美誉度,不少企业呼吁国家尽快出台有关标准来规范市场。
西麦柯总经理张隐强指出:“如果把冷库和空调行业相比,空调行业有很成熟的能效标准和相关规范,而冷冻行业在此方面较为缺失,导致产品设计和系统配置弹性很大。虽然冷冻行业更多关注的是可靠性,但是仍有很多客户关注低成本,忽略总系统的配置和运行的稳定性等。商用冷冻中,中小冷库状况尤甚。导致很多厂家为了抢占市场低价竞争,然后将材料的品质下降等次来生产。”
广州联合总经理罗跃斌也认同,“现在冷凝器蒸发器市场存在激烈的价格竞争,这对冷凝器蒸发器市场的发展是不利的。国家对于冷凝器蒸发器没有具体统一的国家标准,这让部分采购用户自己无法直接衡量和检查产品的优劣。”
“现在冷凝器蒸发器市场不是特别规范,虽然有条例指出规定产品的制冷量问题,”济南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腾军说,“但是现在相关的监管单位对各种制冷机组的配比还是没明确的规定。还是希望可以将规范具体化,这样更有助于冷凝器蒸发器市场的发展。
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汪小凤告诉《制冷商情》记者,冷凝器蒸发器市场比较杂乱,很多企业存在价格大战,希望相关的国家部门能够出台具体的行业规范标准来引导市场走向良性发展阶段。
随着一线品牌市场占有率的扩大,部分小品牌被迫退出市场,低端产品价格大战已不再符合市场发展的趋势,提升产品质量、注重研发新产品,开发中高端机型提高价格等竞争策略已成为两器厂商赢得市场、保证盈利的主要手段。目前两器行业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价格竞争回归到包含品牌、技术、质量、规模、管理等在内的综合竞争。
丹佛斯从始至终坚持,供应链的优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全球销售服务渠道以及新产品研发能力是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撑点。
科威力总经理何扩成也分析:“高端市场是一种发展的新趋势,所以很多的企业正在努力把握这种趋势。低端市场代表的则是一种现状,这种现状正在发生着变化,但毕竟仍代表着大部分的市场占有率,这是由这个行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一些工程商向我们反映,价格已经不是我们最终选择产品的唯一,甚至重要参考标准了。假如一款好的换热器比便宜的换热器贵500,但是能减少维修,我们宁愿要可靠性强的,因为出去维修一次费用都不止这么多。而且,产品出问题,客户会流失,我们应该性能好价格低,稳定性强的产品。”常州东立总经理李强风指出,目前中高端市场不断扩容。
“必须修内功的时候兼修外功。不仅从品质上有所改进,也需要从产品设计和把握市场发展的新趋势上下功夫。在这种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制冷企业洗牌在所难免,企业从始至终坚持稳健发展的原则,内外兼修,走长远可持续发展之路。”西麦柯张隐强不断强调到。
版权说明:本稿为 《制冷商情》 原创稿件,著作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保护,任何媒体、商业公司、网站、个人如需转载,请标注明确来源。否则本公司将对违者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有的工程商缺膨胀螺丝、槽钢,甚至升降机北京黎达都能提供。北京黎达的工厂还有共享办公室,能为与他们合作的工程商提供一切便利
智能机组从疑惑到普及,螺杆机组从不敢用到没什么太大门槛,跨越鸿沟很快。而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乏革命性的产品,引领市场突击前进。
中国的制冷市场近20年都在快速地增长,螺杆机已家喻户晓。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要求下,很多厂商都在憋大招,都在想着如何能够迎合国家的发展需求,让公司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步入高水平发展的阶段。